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自动化市场分析
作者:admin 日期:2013/1/14 浏览次数:4087
前不久,美国苹果公司CEO库克向媒体表示,打算把设在中国的部分产品生产线转移回美国国内,强调“这不是价格因素,而是技术考虑”,并希望苹果生产线的回归能促进其他企业把制造业务转移回美国。坊间热议,这是否意味着“中国制造”要变身为“美国制造”?
当前,以低成本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“中国制造”面临多重挑战。一方面,发达国家牢牢占据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高端环节,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,并采取严厉措施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。另一方面,跨国公司已经开始重新布局下游的生产制造体系,逐步将加工装配环节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,耐克、阿迪达斯等纷纷宣布缩减中国在其全球生产份额中的比重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实施“再工业化”战略,以新技术突破带动新兴产业发展。新的产业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制造业的兴起,对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。新材料的应用、3D打印等全新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生产协作服务的网络化,使得生产过程更加富有弹性,劳动力投入更少。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杂志认为,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,是对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方式的一种替代,将使得一些被新兴市场抢夺的生产岗位重新回到发达国家手中。
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基本载体和孕育母体,也是产业转移和分工调整的承接主体。从世界范围看,创新中心与制造中心分布难以完全分离,全球一些关键制造环节的空间布局,仍然在影响各国研发活动和技术转移的布局。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发达国家也意识到,产业空心化不但造成制造能力受损,也影响了技术创新能力提升,并寄希望于新技术突破和新产业变革能够使得制造业“王者归来”。
“中国制造”仍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石。现有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短时期内难以撼动,“中国创造”尚需时日。在我国从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,必然会遭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阻击和遏制。“中国制造”存在着被“锁定”在低端生产加工环节的风险,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。
科技创新是提升“中国制造”整体素质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。随着新的产业变革来临,智能制造、柔性制造、网络制造、绿色制造日益成为新的发展方向。我们要紧紧抓住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,推动互联网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,实施基于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平台创新战略,构建新型的生产制造体系,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尽快实现从“组装者”向“整合者”和“创新者”的转变。
来源:中国自动化网